俄罗斯试管婴儿医院:孕期减轻水肿有效方法

俄罗斯试管婴儿医院:孕期减轻水肿有效方法

时间:2019-2-15 分享到:

俄罗斯试管婴儿医院据统计约有75%的孕妇,在怀孕期间或多或少会有水肿情况发生,且在怀孕七八个月后,症状会更加明显,这是由于子宫越来越大,压迫到下腔静脉,因而造成血液循环回流不顺。那么,有哪些水肿是不正常的呢,准妈妈又应该注意些什么?

俄罗斯试管婴儿医院:孕期减轻水肿有效方法
前辈妈妈的经历
好辛苦地结束了孕初期的呕吐反应;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又开始了腰痛;刚刚适应了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带给我的种种不便,8个月的时候我的手脚却又肿得像个馒头,体重也增加了20斤,连戒指也戴不上,穿鞋也要选大一码。虽然医生并没有说这种现象不正常,但我还是感到苦恼。
“肿”妈妈的三种解释
准妈妈会在8个月左右的时候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,增胖的原因有三种:过胖的“肿”、生理性水肿、病态性水肿。
过胖的“肿”
过胖的“肿”孕中期准妈妈胃口大开,营养全面,没有切实的控制体重,到了孕后期,体重一下增加了不少,这样的准妈妈要注意饮食,不能让体重增加过多。
生理性水肿
这是大多数准妈妈都会经历到的。肿胀的手脚,做事和走路都觉得不方便。所谓“生理性”水肿,主要是由于子宫压迫造成,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从心脏经骨盆到双腿的血管。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不畅,代谢不良,导致腿部组织体液淤积,一般多发生在脚踝或膝盖以下处,通常孕妇在早晨起床时并不会有明显症状,但在经过白天久站和夜间活动量减少后,大约在晚上睡觉前,水肿症状就会比较明显呈现,但生理性水肿大致是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,这种水肿产后会自愈,所以准妈妈不用担心。
病态性水肿
“病态性水肿”则由疾病造成。例如:妊娠毒血症、肾脏病、心脏病或其他肝脏方面的疾病,这些疾病不仅会对准妈妈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,对胎儿的健康也会有危害。且病态性水肿的症状,不仅呈现在下肢部位、双手、脸部、腹部等都有可能发生。如果用手轻按肌肤时,肌肤反应多会呈现下陷、没有弹性、肤色暗蓝等现象。
准妈妈的体重关系婴儿健康
妈妈体重增加过多,不仅容易生出“巨婴”,且孕期也容易患妊娠糖尿病、妊娠毒血症等疾病,在产后则容易肥胖,瘦身不容易。
妈妈体重增加不足,胎儿会生长迟缓,也将使胎儿出生后因为体重过低,抵抗力不好,再加上先天性贫血、生长迟滞等其他并发症,造成新生儿生命力降低。
tips: “巨婴”是指体重超过4公斤的宝宝,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肩难产,造成锁骨折断,臂神经损伤和妈妈产道裂伤,并发症也较一般宝宝多,因此,如果准妈妈在怀孕期间被医生判定宝宝为“巨婴”,那么建议准妈妈最好实行剖腹产。
“水肿”是孕期的常见现象,而“体重增加”也是产前检查时医生和准妈妈关心的问题。总之,只要不是突然肿得很厉害或体重增加得特别多特别快,准妈妈大都可以安心地度过孕期。
减轻水肿有效方法
1.侧卧比仰卧更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早晨的浮肿。
2.不要坐太久,每一个半小时就要站起来走一走。也避免久站,站久了也会产生水肿。
3.白天准妈妈尽可能经常地把双脚抬高、双腿放平,让腿部的血液循环通畅,还要经常改换坐立姿势。
4.给自己选一双好鞋。浮肿的脚,最好选择柔软天然材质的软皮或布鞋,可有效减少脚的疲劳。舒适的鞋,前后留有1厘米余地。鞋底防滑、鞋后跟以2厘米为好。沉重而且不透气的鞋,会使浮肿加重。
5、不要穿太紧的衣物,尽量穿纯棉舒适的衣物。
6、适量的泡澡也可以减轻水肿症状。
减轻水肿自己做运动
屈膝坐在地上或坐在椅子上,用两只手捏住左脚,两手的大拇指触到脚背。将两个大拇指并齐,沿两根脚趾骨的骨缝向下按摩。按摩2~3分钟后换另一只脚。
盘腿坐在地上或坐在椅子上,抬起左脚,将右手的4根手指(除大拇指外)从左脚的脚底方向全部插进脚趾缝里,刺激脚趾缝。做1分钟左右,换另一只脚。
注意饮食减水肿
一般情况下,出现水肿的准妈妈也不宜忌盐。因为准妈妈体内新陈代谢比较旺盛,特别是肾脏的过滤功能和排泄功能比较强,钠的流失也随之增多,为了保证准妈妈对钠的需要量,就不能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。盐分的不足易导致准妈妈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等低钠的症状,严重时会影响胎儿发育。
1.冬瓜有利尿消肿的作用。
云腿冬瓜汤:火腿先煮熟取出,晾凉再切片。
冬瓜削去皮,切除瓜瓤少许后,切块。
锅中放火腿及鸡汤中,再加三杯水,先煮10分钟,再放入冬瓜同煮入味,冬瓜熟软时,熄火盛出,加少许胡椒粉即成。
2.鲫鱼煲赤小豆:鲫鱼500克、赤小豆120克、陈皮6克。加水适量,煲烂,用食盐调味。每日或隔日服用1次。
3.西瓜富含果糖、维生素c等,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尿消肿的作用。多食西瓜或其汁,可减轻浮肿。
4、红豆、洋葱、薄荷、大蒜、茄子、芹菜等蔬菜也是非常好的利尿食物,可以在平时的饮食中注意食用。
5、喝温度适中(三十七八摄氏度)的水也可以减轻水肿的症状。

版权所有:https://www.ngc-ivf.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